最近幾個月沒有寫關於陶瓷的文章了,似乎自己不再陶瓷。其實,不是脫離了這個行業,也不是不再熱愛曾經的初心,而是陶界裡的太多數大家都已熟知,也在探索未來的路,自然就有少寫的必要。另外一點,就是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家都在設法突破困惑的智障,沒有必要影響大家的思維。所以,一連幾期寫的多是消費方面的研究,也是從陶界之外看陶瓷的一種發展尋求。
前幾天老狼過來拜訪,第二天又組織了一個飯局,私享了今年產區、品牌、批發、市場以及趨勢的話題。對此,有一些感觸和啟發,將一些觀點梳理成文。
時間回到去年年底,大多數沒有預料到市場的變化,很多事情按慣性進行思考和決策,也就有了今天局面的小被動,忙亂和無序陪伴了整個2019,雖然大家都說今年還不錯,可是從尹博士《陶業要聞摘要》整理的資訊來看,似乎不太樂觀。總有人問怎麼看陶瓷的當下和未來,其實,我和大家一樣也在尋求突破,但有幾點可以肯定:
一、市場沒有回溫,只有自身做強,大機率告訴我們明年可能不如今年;
二、價格槓桿基本上用盡,靠價格很難再獲得發展,尤其大規格的產品,畢竟我們認為的價格只是產品價格,和消費者認為的價格不一樣,能做到消費使用成本低才有未來;
三、一個產業不可能有太多的龍頭,不過會有很多細分,偽科學的細分不是未來,例如能治三高的電飯煲;
四、材料作為商品,品牌會被弱化,材料作為材料,屬性會被凸顯;
五、陶瓷競爭激烈,關聯產業也一樣,是繼續陶瓷,還是轉變戰場,是兩種想法;
六、是繼續深化管道,還是轉換銷售邏輯,不是一回事,結果也不同,轉換邏輯可能更具吸引力了;
七、陶瓷發展不再一窩蜂地跟隨和模仿,而是逐步分化出不同的路,因為大多數都沒有了模仿對象,走自己的路才是方向; p>
八、經銷商的爭奪不再是重點,消費者的爭奪才是。
2019年有一個流行的網路語叫“我太難了”,但也有發展不錯的企業。認真分析一下,這些企業的脫穎,表面是通路、市場、產品的突圍,背後是發展邏輯變化的結果,例如資本、合股、關聯非陶瓷產業等等。這不是市場效應,而是資源和消費佈局的結果,所以先知企業已經在摸索、轉變賽道。對大家來說,面對今年的市場,除了悲觀,只有奮進。
再談談博洛尼亞,今年沒有去,只能在網路上看分享。
對於波隆那,有人認為已經黔驢技窮、向中國看齊,也就有了滿朋友圈的大板、陶瓷家居、高冷豔的產品。但再看看國外友人的朋友圈以及用兩瓶酒換來的分享,還是有很多新的工藝、應用手法、設計等。
朋友說:撇開我們的習慣,看波隆那,才是我們的未來。無論是企業,或是展會,合作、分享、共融,是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博洛尼亞還是未來的趨勢,而且差距在拉大,不是體現在規格和花色上,而是製造前沿、消費理解、瓷磚製造只是產業的一部分,也是利潤最低的一部分。
關於陶瓷,不能想太多,乾就行了;也不能說太多,因為經驗已不再是經驗,只有新的邏輯。
作者:張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