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榮波
協進企業市場總監、資深陶瓷產品人
原標題:岩板的風,還能吹多久
前幾天有幸參加了行業一個關於岩板發展的論壇,聆聽了多位行業大咖的真知灼見,其中不乏行業頭部製造企業的生產技術高層、岩板領軍品牌的營銷專家,以及岩板相關上下游設備原料商等產業領袖的現身說法。所以最近也在思考岩板的話題,以下歸納和分享幾點個人觀點和感悟。
一、岩板的風,還能吹多久
根據《全球岩板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21年6月,全球岩板生產線共172條。早在2000年左右,義大利陶瓷同行便開啟了瓷磚大板概念,只不過那時還不叫岩板。此後不久,國內有企業研發出1200×1800mm規格,正是因為規格大,甚至被譽為“中國磚王”,這在當時看來是了不起的成就。
到了2005年,國內還在流行拋光磚和瓷片的時候,義大利已經嘗試輥壓成型生產技術,與此同時,國內大板概念萌芽。
到了2010年,噴墨印刷在義大利陶瓷廠普遍應用,瓷磚已經突破了模具和尺寸的限制。 2015年以後,結合輥壓成型、數位噴釉、數位印刷的岩板產品在義大利展初現端倪,國內同等配置生產線尚寥寥無幾。
到了2021年,國內岩板生產線激增近百條,已佔全球岩板生產線的一半以上,裝備技術上以國產壓機、窯爐、施釉線為主,中西結合,相較意大利已有過之無不及。
然而內捲來得也很快,短短一年時間,岩板行情像極了過山車:價格從高到低,產品從差異化到同質化,渠道從材料商回歸專賣店,岩板滯銷、爆倉、停產的消息紛至沓來。
有些去年年底才投產的岩板生產線,據說今年不少已重新改回做了瓷磚,生產部門常說“轉產即破產”,岩板特殊的產品結構和銷售模式,對於連續生產和成本控制正是極大的痛點和挑戰。
當然,也有占得先機收割到岩板紅利的企業,或許早已賺的盆滿缽滿,正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但更多的是看到別人吃肉,到自己嘴裡時就成了骨頭,反而是踏實做瓷磚,尤其規模大、產能大、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在這一波困境中生意興隆,四海昇平。
在產品需求總量持續下降、成本持續上漲、市場持續低迷、大環境持續不確定的情勢下,明年的岩板市場會變成什麼樣子?岩板的風還能吹多久?誰也不好說。
岩板能夠風行,離不開自身的產品力-產品成熟,市場有需求。
二、磁磚岩板化,岩板磁磚化
瓷磚岩板化和岩板瓷磚化是截然不同的觀點,也是產業討論和爭議比較多的議題。
秉持瓷磚岩板化的一派,認為岩板是瓷磚的升級和進階,對於岩板在應用和轉型過程中取代瓷磚抱樂觀態度,甚至可能助力陶瓷重返百億平米榮光,跟瓷磚二分天下。
秉持岩板瓷磚化的一派,認為岩板本身就是陶瓷標準,不應誇張或剝離岩板的產品屬性,推動岩板降成本、價格落地和讓更多人使用才是王道。
回顧磁磚產品的發展脈絡:從注重表面效果,到注重坯體性能;從小規格到大規格,到更厚、更薄;從滾筒印刷到噴墨印刷,從淋釉、甩釉到噴釉,再到數位立體工藝;從裝飾性材料到功能性材料,從磚到板,從瓷磚到岩板......
實際上瓷磚的產品工藝和應用要求始終在進化,而岩板也脫離不了陶瓷的定義,所以從屬性和標準上並不存在爭議。能夠依據不同的緯度和使用場景開發產品、定性產品,例如分類厚板、薄板、大板、岩板、外牆磚、內牆磚等等,正是瓷磚包羅萬象的魅力所在。
三、如果做岩板,牆面見文章
除了作為家具和高訂的板材使用以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經銷商在推動岩板的家居化,這也是岩板未來去存量化的最佳途徑之一。
家居裝飾市場包括工裝的牆地面空間體積龐大,尤其是牆面,在以往受限於規格和裝飾效果的製約,瓷磚使用體積最大場合在地面,包括廳堂、臥室、陽台、廚衛等等,其次才是衛浴、廚房、陽台等空間的牆面。
首先,岩板的規格和裝飾效果突破了傳統瓷磚的限制,900×1800mm、800×2600mm、1200×2400mm、1200×2700mm等大尺寸岩板,已逐漸取代石材、人造石、波浪板等成為了家居背景牆的首選材料。
其次,一個更為巨大的空白場景——室內牆面,急待岩板這樣優秀的牆面材料填補,以往受制於裝修預算和場景特點,內裝牆面一直被塗料、壁紙、油漆等材料所壟斷,隨著岩板在終端的推廣和普及,岩板的強大性能和裝飾特點,即將顛覆內牆牆面的傳統材料格局,牆面將為岩板打開另一扇增量的大門,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轉自陶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