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電腦發呆良久,曾經的市場部人禪哥一口喝下一杯苦酒,寫下這個標題,並提出一個問題:建陶企業的市場部是個什麼樣的部門?
在乙方兒子的眼中,市場部是一個財神爺一般的存在;在財務部的眼中,市場部是一個就知道花錢的部門;在生產部的眼中,市場部是個不知道能做什麼的部門;在人力資源部的眼中,市場部是一個待遇呈兩級分化的部門;在銷售部看來,市場部是一個可有可無卻必須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下屬;在市場部自己的眼裡,市場部是一個像萬金油的部門…
至於在包括禪哥在內的一些旁觀者看來,市場部就是一個苦逼的背鍋俠,尤其是2018年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以來。
為什麼大家會認為市場部是背鍋俠?為什麼在某種角度上看市場部確實是背鍋俠?聯繫實際,深入思考,禪哥認為主要不外乎以下三大原因。
一是產業存在的陋習所致< /p>
在中國(沒去過外國,也沒辦法詳細了解,不知道真實情況),無論在什麼年代,不管在什麼單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似乎都是一種普遍的陋習。在職業經理人制度非常不成熟的建陶業,這種情況尤其嚴重。
在陋習重重的職場生態環境下生存的市場部人尤其是市場部負責人,其升降去留的主要考核指標往往不是工作成效,也不是企業製度,而是領導的一句話。
一些精明的市場部人便從中尋找到職業發展的“捷徑”,即搞定工作不如搞定領導:與其絞盡腦汁出創意、辛辛苦苦做執行讓客戶滿意,不如投機取巧、投其所好讓領導高興;與其腳踏實地地干一些費力不討好的實事,不如弄虛作假地做一些很容易討好領導的虛活。
長此以往,產業職場氛圍被搞得烏煙瘴氣,真正有志於做純粹市場工作的市場部人被善於走「捷徑」的市場部人和領導打壓得無法出頭。一旦有鍋子飄過,不被領導賞識的市場部人便成為背鍋的最佳人選;一旦領導倒台,被他們賞識的市場部人也跟著被倒霉,要么背鍋,要么走人。這種案例比比皆是,圈內人都知道,只是沒有人寫成文章而已。某市場部經理曾吐槽說,假如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在那些根本不懂行銷、只會甩鍋的老闆和領導手下當市場部經理呢?
生存於一個陋習積重難返的行業,市場部不背鍋誰背鍋?
二是先天不足的定位所致 p>
眾所周知,建陶業的商業模式以生產導向為主,但在行銷版塊還是以銷售為龍頭。因此,對銷售部而言,包括行銷部在內的眾多部門都是服務部門或說是後勤部門。這類部門擁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圍繞企業核心工作或核心部門做輔助性工作。
有人將市場部分為銷售輔助型、市場驅動型、大市場大操作型三大類。建陶企業的市場部便是典型的輔助型市場部,無需做市場引領性工作,只需做好宣傳推廣、培訓和促銷即可,所做的工作雖然費心費力且和銷售密切相關,卻不容易見成效,還耗時耗錢,所以也最容易受到銷售的衝擊。品牌宣傳推廣、培訓、促銷,等等等,哪一樣不耗人耗時耗錢又費心費力? 但效果呢?好,銷售部會說是行銷部廣告不好、方案不好、訓練不好。
此外,建陶業還有一個十分獨特的情況,即在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實行多品牌經營模式的企業裡,行政和人力資源力量普遍薄弱,一般不會為下屬品牌單設行政和人力資源部門。於是,行銷部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兼職品牌的行政和人力資源工作,化身為品牌老總的行政助理,擬寫各類文稿,承辦各類會議,組織各類活動,面試各類人員,沒完沒了地做著本不屬於本職工作的繁多雜亂的工作,勞心勞神,既髒且累。 先天不足的定位讓行銷部不可避免地淪落為行銷系統和領導的秘書和打雜部門,從而喪失了應有的地位,無法創造核心值,形同虛設,空有其名。 而建陶業卻是個急功近利的行業,急功近利的老闆和領導無所不在。 當需要走品牌化運作道路或提升品牌競爭力時,當市場行情不好需要採取積極措施時,當經營困難需要減員增效時,老闆和領導最好的因應辦法不是加強市場部力量就是削減市場部人員。據禪哥所知,如同兒戲一般的哪天突然成立或加強市場部、哪天突然就撤銷或弱化市場部的建陶企業真不在少數。 當品牌經營陷入困境了,當某項重要工作搞砸了,與銷售密切相關卻又起不到真正作用的市場部常常為之擔責,成為第一個背鍋的部門。當領導者出大事了,市場部核心人員要挺身而出去背鍋;當領導幹不下去另謀出路了,市場部核心人員會選擇追隨而去,就算不追隨而去,留下來也多半會被新任領導幹掉。自2018年建陶業遭遇寒冬以來,背鍋的市場部的數量驟然增多,堪稱前僕後繼,正是此理。根據可靠消息,在禪哥認識的市場部經理中,直接被幹掉、被迫辭職或主動辭職的不下10人。 作為一個定位先天不足的部門,市場部不背鍋誰背鍋? 三是難以提升的能力所致< /p>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簡單粗暴的促銷活動如火如荼且作用明顯,蜻蜓點水的培訓也能發揮一定作用,市場部也因此在建陶行業風光過那麼一陣子。彼時彼刻,各銷區一有促銷活動或培訓要做,市場部人便變得異常搶手,為了讓市場部人去做促銷活動或培訓,銷區經理們可以說是威逼利誘,什麼手段都用過。 但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很快就時過境遷。此時此刻,精裝、整裝等新通路強勢崛起,傳統零售通路大幅萎縮,不僅促銷活動已經促而不銷,連上門的客流都變得稀少了,除了打雜,也只有促銷活動和培訓拿得出手的行銷部變得無比尷尬。通路裂變讓不少廠商和經銷商深陷困境,而裁員是企業應對困境最常用的手段,沒有能力幫助經銷商的市場部背鍋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禪哥於6月中下旬在徐州終端研究過程中從受訪經銷商那裡了解到,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對廠家市場部的幫助不是很滿意。因為,行銷部的促銷手法了無新意,還局限在過去的條條框框裡,培訓內容也比較淺顯,仍停留在行業入門層次;這樣還則罷了,關鍵是這樣的幫扶也無法得到滿足,市場部壓根派不出人手。 如此現狀,折射出一個赤裸裸的事實:市場部的能力已經跟不上建陶行業發展和經銷商生存的需求,亟待提升了。 當然,禪哥也知道,這樣評論市場部有點不顧實情。這是建陶企業對市場部的定位所致,而非市場部自己想變成那樣。換言之,老闆和領導讓行銷部做什麼行銷部才能做什麼,而不是行銷部認為什麼該做就做什麼;否則,就算行銷部創意通天,想到了一個能讓經銷商或企業起死回生的點子,眼光超前,幾年前就看到了精裝、整裝管道將對建陶業造成巨大威脅而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如果老闆和領導不同意——其實基本上都會不同意,一切等於零。 受能力注定難以提升的影響,市場部不背鍋誰背鍋? 在三大原因導致市場部不得不背鍋的無法改變的事實下,市場部人還能做些什麼? 倘若老闆和領導有魄力改變現狀,願意給予市場部學習和提升的機會,那就盡可能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抓住一切機會做有價值的工作,想辦法提升個人能力。例如:老闆和領導重視培訓,就主動積極地去提升培訓的能力;老闆和領導重視整裝,就主動積極地去提升開拓整裝管道的能力;老闆和領導重視工程集採,就主動積極地去提升開闊工程集采的能力……據說已有建陶企業在這麼嘗試了。 不過話還得說回來。如果市場部不由銷售輔助型升級為市場驅動型或大市場大操作型,在企業沒有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是無法改變總是背鍋的現況的。
不過話還得說回去。藝多不壓身,只要有一技在身,總有用武之地的。即使不在這個平台上班,也能到另一個平台工作;縱然不打工了,也有創業的資本。建陶業有能力的市場部人出去創業的還少嗎? 倘若老闆和領導者不給任何學習和提升的機會,那最大的出息可能就是背鍋了。或許,跳槽也是不錯的選擇,到新的平台去背新的鍋,新鮮感還蠻讓人期待的。 最後,禪哥告誡大家跳槽前一定要做好善後事宜,以防領導追出來喊:大俠留步,被辭退前你還有一個鍋要背!